中华文明博大精深,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厚植文化自信的定力
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。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、人文精神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规范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源泉。从世界观层面看,儒释道的互鉴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、修齐治平的人生观、厚德载物的价值观,从而为中华民族察大势、应变局、观未来、谋发展提供了富有中华智慧的理念和视角。从方法论层面看,以“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”的价值追求为原则,形成了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“包容贵和”的伦理传统,以及处处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崇德尚礼、厚德载物、讲信修睦、亲仁善邻、谦卑为怀、宽宏大度的精神追求。所有这些,都对中华儿女主体意识的形成、家国情怀的养成、民族意识的铸成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而这些“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、治国理政智慧,为古人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,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”,凝聚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核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、‘伊儒会通’,到近代以来的‘西学东渐’、新文化运动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,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,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”。打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画卷,我们可以清晰地领略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、丰富多彩。从“胡服骑射”到“孝文汉化”,从“夷夏有别”到“华夏一家”,从“五方之民共天下”到“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”,中华民族在包容性中从“自在”走向“自觉”。可见,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发展壮大的中华文明,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创新的精神渊源,夯实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定力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。”中华文明所展现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、厚德载物的文化品质、海纳百川的文化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,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质,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基础,是新时代打开文化创新空间、巩固文化主体性地位,坚定文化自信自强、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所在。为此,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,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实现新时代文化事业兴旺、文化产业发达、文化市场繁荣,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,这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、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底气。